開放淡水
註冊
Advertisement

乾隆十六年(1751),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小崎保李厝鄉人氏李鼎成,時年三十一歲,揹著先父的神主牌,攜著妻子林耀娘,搭船渡海來台。臨行前,諸親友問曰:「爾去東都,何時歸來?」林耀娘應之曰:「此去東都也,著剩有拾萬捌萬銀,方有回來。」當時林耀娘年僅十六歲。 李鼎成攜妻渡台之後,先是以行醫維生,但因當時淡水一帶人煙尚稀,求醫治病者寥寥無幾,實在難以養家餬口。林耀娘見夫婿竟日四處行醫,時常空手而返,終將阮囊羞澀、日暮途窮,於是憤而將夫婿行醫之藥書悉數擲入灶中,付之一炬。李鼎成在妻子的苦勸下,不得已於是棄醫就農,為人耕種做稼。自是而後,生活困境才逐漸獲得舒解。林耀娘為李家生育二子,曰:臣春和臣連。林氏一生勤儉持家、相夫教子,與夫婿相扶持共奮鬥,為李家奠下創業基礎;甚且死後還蔭及子孫,其故事頗為曲折神奇。 林耀娘病逝於乾隆五十二年正月廿九日。翌日,一位以前的牧童偶然來李家探訪,方知頭家娘已過逝。牧童告訴李鼎成說,三日前路經營盤埔(今淡水第一公墓,昔為一荒崙),曾見頭家娘身著青衣獨自坐在中心崙腳。李鼎成聞之大感驚奇,因三日前林耀娘正病危在床,焉能獨往他處?或者遊魂為變,而自擇風水之地乎?於是邀牧童前往營盤埔,指認前日所見林氏獨坐之處。兩人來到中心崙腳後,李鼎成詳細觀察牧童所指位置,發現其地:「後有屏帳,落軟而浮一突,下砂謹閉,案山雙重,插耳山峰,左有臺[大]屯,右有觀音,堂局朝對」,心中暗暗稱奇。李鼎成於是向該地主吳熙求給此墓穴,並請地理師李宗堯堪定風水,以一大石為主山,將林耀娘安葬於該大石之前。相傳此地風水即是「黃蜂出巢」,而該大石即「蜂巢蒂」。又據說,有嫉妒者曾僱工執重搥利鑿,欲摧毀大石以壞其風水,但屢次皆搥斷鑿裂,不僅無法損傷大石絲毫,而且受僱之工人往往不數日而暴斃。 李家後人咸信,自開基祖媽林氏塋穴獲此好風水後,家道遂因之繁興起來。其一,臣春和臣連分獲四個和三個兒子。在農業時代,添丁就等於是增加財富,多一個男子就多一份勞動力,一口氣添增了七個男子,家道的興旺可想而知。其二,更重要的是,臣春的大兒子太平(也即是李鼎成和林耀娘的長孫)為某地主(林本源家?)佃作中田寮(今忠寮里)時,除因忠厚勤快甚得地主好感,獲特別優待每三年只繳一歲租外;有一次在除草墾地時,無意間挖得一盒銀子(清中業以前,台灣多海盜,如蔡牽、朱濆等,他們習慣將盜來的金銀藏放在棺材內,假裝安葬死者,暫時埋在港岸附近,等待機會再來挖取,但有時也會忘記),一夕成鉅富,用以購買水田山地,遂成為擁有眾多田地,聲名漸隆的「忠寮李家」。 忠寮李家自發跡以後,一向秉守著耕讀傳家的傳統,相當具有文化氣息,也頗戮力於科考,自渡台第四代以降,屢有登科獲功名;尤其光緒乙酉科,叔姪同榜,分中文、武舉人,傳為美談。直至今日,忠寮李家後裔在文化界仍有傑出表現,如素人畫家李永沱、詩人李魁賢、建築史家李乾朗等皆是。

資料出處[]

張建隆《尋找老淡水》,台北縣立文化中心,1996

Advertisement